酒不醉人人自醉,是啥哲学道理?----对白青春

首页    问答集锦    酒不醉人人自醉,是啥哲学道理?----对白青春

通读过《水浒传》的人,应该对这句“酒不醉人人自醉”不会陌生。其原句是“酒中贤圣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覆。解嘲破惑有常言,酒不醉人人自醉”这样的句子。

意思是,酒中的圣贤有人传颂,但也有人因为酒对不起国家,对于人生疑难问题来说,有一句俗语,酒还没有使人醉,人们就先醉了。这里面牵涉到施耐庵对人性的哲学性思考。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一回也有"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直饶今日能知悔,何不当初莫去为"的描写,其中的酒不醉人人自醉仍带有强烈的自省意味。

对白青春-白酒代理

酒不醉人人自醉本身就包含着一些哲学的思辨意味。

但更具有哲学意味的是,酒跟文化与哲学的关系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要从“酒神”精神说起。

一、西方的酒神精神

西方的酒神精神以狄奥尼索斯——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为象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对白青春-潮流白酒

尼采对“酒神”精神的诠释,其实是有不同的两个时期的:早期,尼采将”酒神“精神指向了从个人的痛苦和毁灭中获得与宇宙生命本体相融合的悲剧性陶醉。这种对于人生的悲剧性的解释太过形而上学,宇宙生命本体也太过宽泛。所以,后期尼采虽仍倡导酒神精神,却是指从生命的绝对无意义性中获得悲剧性陶醉——人生是幕悲剧,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它的没有终极根据,但生命敢于承担自身的无意义而并不消沉衰落,这正是生命值得尊重的地方。

对白青春-白酒代理

二、中国的酒神精神

谈及中国的酒神精神,似乎并不那么契合,或者说中国的酒神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力量。在中国文化里,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老子与庄子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道家精神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对白青春-白酒代理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对白青春-白酒代理

“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对白青春-白酒代理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翻开中国文学艺术史,就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历史。李白的”斗酒十千“、苏轼的”把酒问青天“、李清照的”日日花前长病酒“等等,都是酒中的佳作。

余光中在《寻李白》里写道:“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接你回传说里去。”不仅写出了李白的豪放与诗意,也写出了酒在诗意中的位置。

所以,酒与文化、与哲学这种千丝万缕的关系,真的是“斩不断,理还乱”,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也让我们看到了酒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到底是“酒醉了人”才写出了传颂后世的佳作名篇,还是“人自醉”才有了身后的芳名百世,我想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酒确实催生了文学艺术的生长。

2020年6月19日 10:32
浏览量:0
收藏